【落雁指的是谁】“落雁”是古代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典故,常与“闭月”、“羞花”、“沉鱼”并称,用来形容女子的绝世美貌。其中,“落雁”特指王昭君。
一、
在古代文学中,“落雁”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词汇,出自《汉书·元后传》中对王昭君的描述:“明妃(王昭君)出塞,马嘶雁鸣,声断人肠。”这一典故后来被引申为形容女子美貌惊人,连飞鸟都为之倾倒,甚至因惊艳而落下。
因此,“落雁”通常指的是王昭君,她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宫女,因和亲匈奴而闻名于世,其故事在后世文学、戏剧中广为流传。
二、表格展示
词语 | 含义 | 出处 | 指代人物 | 相关典故 |
落雁 | 形容女子美貌惊人,连飞雁也为之倾倒 | 《汉书·元后传》 | 王昭君 | 昭君出塞,马嘶雁鸣,声断人肠 |
闭月 | 形容女子美丽,月亮也为之逊色 | 《三国志》 | 貂蝉 | 貂蝉拜月,月光黯然 |
羞花 | 形容女子美貌,连花朵也自愧不如 | 《长恨歌》 | 杨贵妃 | 杨贵妃赏花,花为之羞 |
沉鱼 | 形容女子美貌,鱼儿也沉入水底 | 《庄子》 | 西施 | 西施浣纱,鱼沉水底 |
三、结语
“落雁”作为古代文人笔下对女性美的高度赞美,不仅体现了对美的追求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形象的浪漫化想象。王昭君的故事更是将“落雁”这一意象赋予了历史与情感的深度,使其成为中国文化中一个永恒的符号。